booking icon
Booking
doctors icon
Doctors
Services icon
Services
contact icon
Contact
blue search icon
Search
wechat qrcode close btn

Latest Health

10 Jan 2020

Dr. CHU Leung Wing 暖意

八十九歲的黃女士(化名)是位獨居長者,她患有高血壓及柏金遜症,並有跌倒和營養不良的病史,需要定期覆診和服藥。

數年前的冬天,香港異常寒冷,氣溫持續多天低於攝氏十度。一天早上,黃女士的鄰居前來敲門,惟敲門良久未有回應,遂用後備鑰匙開門,才驚覺她倒臥在地板上,而且反應呆滯、手腳冰冷。鄰居於是召喚救護車,把她送院。

入院時,黃女士的核心體溫只有攝氏三十度,她依然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神智不清、呼吸短淺,上下壓分別為一百及六十,心跳則過緩,只有每分鐘四十八下。根據她的徵狀,醫生確診她患低溫症。

醫生馬上把黃女士轉至深切治療部治理,並施予內部及外部復溫治療。隨後,她的體溫回升到攝氏三十七度,血壓、呼吸及神智均逐漸回復正常。四天後,她轉回普通病房,接受復康訓練,並在十天後康復出院。

當身體核心溫度低於攝氏三十五度,便是患上低溫症。這是一個非常緊急的醫療狀況,若延誤治療,待主要器官溫度低於攝氏三十二度時,就會發展成中度至嚴重低溫症,嚴重可致命。 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產生的能量、肌肉活動產生的熱量會慢慢降低,皮膚中血管收縮保溫的反應功能、對室溫下降的敏感度、以至肌肉顫抖產生熱能的反應亦會變弱,加上不少長者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營養不良、曾經中風、細菌性敗血症等,都會降低身體維持體溫的能力。

令人擔憂的是,儘管長者體溫過低,他們也未必感到寒冷。身邊人或照顧者如發現他們臉部浮腫、面色蒼白、皮膚寒冷甚至出現紫色斑點,便要多加警覺,若他們的體溫低於攝氏三十五度,則必須馬上送院。

要預防低溫症,長者和慢性病患者應逗留在溫暖的環境下,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即使留在室內,仍需穿上保暖衣物,適量進食以攝取足夠熱量,定期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並可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使用暖爐。

黃女士的個案告訴我們,天寒地凍時,長者容易體溫過低,甚至出現危急情況,若不是她的鄰居及時發現,隨時發生悲劇。寒風凜凜,我們除了自身穿得暖、吃得熱,還應該多關心身邊的老人家,特別是獨居長者、雙老家庭,不單是為了避免低溫,更是為了傳遞暖意。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3329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ast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