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 icon
Booking
doctors icon
Doctors
Services icon
Services
contact icon
Contact
blue search icon
Search
wechat qrcode close btn

Latest Health

03 Jan 2020

Dr. YUEN Mae Ann Michele 病向淺中醫

早前,七十多歲的高先生(化名)連續數天發燒,小便時更劇痛陣陣,遂急忙求醫。檢查發現,他的尿道感染嚴重,並已引發腎炎,醫生建議他留院觀察。經過多項檢查後,醫生很快找出尿道感染的元凶︱高血糖。

入院時,高先生的血糖達二十七度。數天後,他再次抽血,其糖化血紅素為百分之十二,反映他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應在十五至十六度之間*。

原來,早在十年前,高先生已經知道自己血糖偏高,當時他的空腹血糖值為七點六度,已可確診糖尿病。不過,礙於他對藥物存有種種誤解,擔心一旦用藥後便「變成」糖尿病,故拒絕用藥,下定決心以「意志」減食戰勝糖尿病,結果導致這次的併發症,才驚覺為時已晚。

由於高先生的血糖超高,他住院期間須使用高劑量的胰島素,血糖方稍為回落。出院後三個月,他仍須注射胰島素,配合適當的飲食及運動調控,血糖終得以控制,可改用口服降糖藥物,惟劑量亦比一般糖尿病初患者高。

不少患者都如高先生般,不願用藥,以為糖尿病可由自己控制,不惜嘗試各種方法,例如胡亂減食、超量運動、甚至用偏方草藥來自行對抗糖尿病,可惜病情不但沒有改善,更可能隨着時日惡化。事實上,糖尿病與基因息息相關,又與肥胖等後天因素互為因果,令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即使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仍未必足以控制血糖,患者也無法單靠自身擊退糖尿病。

「病向淺中醫」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血糖問題也一樣,愈早發現及處理,成效就會愈顯著,甚至未必演變成糖尿病。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確診十年前,雖然血糖仍然正常,但體內胰島素濃度會遠高於正常水平,意味着身體已出現胰島素阻抗,胰臟才會分泌過量胰島素。若他們能在這個階段適當地改善生活習慣,包括注意飲食、恆常運動、控制體重,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減低胰臟負荷。

若已患上糖尿病,患者更不能諱疾忌醫。及早治療,既可保護剩餘的胰臟細胞,也可避免出現糖尿病酮酸中毒、高血糖昏迷等緊急情況,或患上心臟病、腎衰竭等併發症。近年,糖尿病口服藥及針劑藥物治療都有突破性發展,大部分不會引致肥胖、低血糖等問題,患者毋須因為憂慮副作用而抗拒用藥。

當然,藥物再進步,患者也不能忽略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只有持之以恆,結合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患者便能駕馭自己的血糖。

*註:正常空腹血糖值應介乎四至六度;糖化血紅素則應低於百分之七。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93201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ast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