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 icon
预约服务
doctors icon
医生
Services icon
服务范围
contact icon
联络
blue search icon
搜寻
wechat qrcode close btn

最新健康资讯

18 Feb 2021

黄沛霖博士 是心病,还是生病?

 十六岁的Polly(化名)正在一所Band 1中学就读中五,准备明年的DSE公开试。她天资聪颖,父母亦认为她为人硬朗,她亦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在准备公开考试期间,Polly开始出现头痛及肚痛等问题,但她依然「顶硬上」,对自己正在面对的压力不以为然。经过半年被身体的症状困扰,访遍名医都找不到病因,最后Polly發现自己患上身心症……

身心症泛指由身体症状而引發的过度心理反应及连带的生活影响。当负面情绪长期积聚,就可能引發一些身体症状如头痛,过度疲劳或肠胃问题等。 尤其是于一些习惯抑压情绪的人,长年累月积聚的压力就有机会在身体上展现出来。在Polly的个案中,她因为考试的压力令到身体出现不适。这些症状令她过于担心,因此,她花很多时间及精力去处理这些身体症状,令她生活大受影响。

大部分身心症患者都会寻访不同的医生,希望透过不同的检查及诊断找出生理病源,期望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可是,实际上他们忽略了问题是由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最后花掉大量时间、精力及金钱后仍然未能解决困扰。

身心症不是假病,患者亦非无病呻吟,他们有实际的生理不适。然而,他们更需要的是处理心理层面的问题。认知行为疗法以非药物方式帮助患者改变思维及行为,教导他们应对压力及身体症状的方法。例如,身心症患者一般都会特别留意自己不适的地方,时常将问题放大,他们一觉得身体出现痛楚,就立即认为自己甚麽也做不到,好像是世界末日一样。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将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到最低。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首要是改变存在于患者脑海中的思想错误,帮助患者明白当出现身体症状的时候,都可以尽量如常过活。治疗亦可帮助不善于表达情绪的患者留意及表达自己的情绪。治疗过程中心理学家亦会帮助患者接受这些身体及情绪反应。患者亦会学习鬆弛方法及管理压力的技巧。很多时候,当他们学会能够处理焦虑的同时, 身体症状亦会得到纾缓。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1841(承蒙 东周刊准予转载, 谨此鸣谢)